第(1/3)页 一个挨着雍州城,名为邳县的小地方,居住了近千军户。 因为仗打完了,白王军轮流可以回家探亲。 午饭过后,一对中年夫妇走出门,送难得回家一趟的儿子回军营。 这家军户姓刘,儿子刘同光早年有个兄长,按照律法,“羡卒”,也就是预备役,是可以读书的。 刘同光年幼时读了几年书,可兄长战死,他只好弃笔从戎。 七年前,刘同光靠着机敏聪慧,骑术、枪法进步神速,且因为能识字读书,受到了上官赏识。 同年,刘同光加入了银甲军,靠着七年磨练,身经数十战,已经是银甲军的一名九品陪戎校尉。 “阿光,听说外面瘟病还很严重,雍州城都是关着的,你可要小心啊!” “娘,您放心吧,如今虽然瘟病还在,可很少有人死了,镇北军的军医有神药,特别管用!” “哎哟,菩萨保佑,那为娘就放心多了……” “爹,那笔钱,你们别不舍得花,全给小妹置办嫁妆。” 刘同光这次回家,就是给家里送一笔不菲的军饷。 自从银甲军被并入镇北军,军饷直接翻了三倍,让他激动不已。 自家小妹都十八了,一直没底气找媒婆说亲,可把爹娘愁坏了。 “阿光,这军饷真不是你借来的高利贷?那东西可不能碰啊!” 老父亲依旧有些不信,咋能一口气拿回来这么多? 以前三四个月,也才这么点,还未必准时发! “爹,您胡说啥呢?” “我们都听说,你们在甘州打了败仗,如今陆大帅都投诚了,新来的林大将军,能给那么好的待遇吗?” 刘同光苦笑:“镇北军向来给得多,您二老不信,问问别家,他们都拿了三倍军饷!” “那不会是要你们造反,去打京城吧?不然咋给这么多……” “娘!别乱说!让人听见了,要杀头的!” 刘同光正色道:“镇北军的林大将军,生财有道,那赫赫有名的北方商盟就是他的!” “就是那蜂窝煤?肥皂?那生意是他的?” “难怪,那是有钱……” 刘母心疼地看着儿子,“阿光,你把钱都留给家里,自己啥时候才能娶媳妇儿?咱家就你一个儿了。” “娘,我还不急,现在军饷多了,我多攒攒”,刘同光笑道。 “唉……要不是咱家的十几亩军田被那些畜生收走了,也不至于一家老小,都要靠你来养着。”刘父苦叹。 刘同光皱了皱眉头。 其实他小时候,家里是有祖上传下来的军田的。 但因为他哥哥战死,家里有几年没人参军,田就被雍州的豪绅霸占了。 第(1/3)页